台灣男星高以翔今天(11月27日)傳出死訊,他在錄製《追我吧》綜藝節目時突然暈倒送醫急救,後來節目組發表聲明,證實高以翔心源性猝死,得年35歲。究竟什麼是心源性猝死、心肌梗死?發病前有什麼先兆?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?馬上來看看!
【什麼是心源性猝死】
【心源性猝死前兆】
一:心臟病發作前,身體上例如頸、後背、頭皮、手心或者腳掌都會大量出汗,此時應提高警惕,當心猝死發生,最好停止活動休息,及時服用藥物,必要時應立即撥打救護熱線。
二:在無激烈運動、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誘因的情況下,連續幾天、幾周甚至幾月出現極度疲勞感,伴有焦慮、失眠、無症狀驚醒等症狀,此時應考慮心臟出現問題。
三:心臟病患者經常感到肩膀、頸部、下巴、手臂疼痛,這是心肌缺血的信號,因為心肌缺血疼痛在傳遞至大腦中樞神經時,會同時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區域。
四:心臟病發作前的典型症狀是突然、或者無緣由地心跳加劇,一旦發生心室性心搏過速,則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。
五: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覆出現胃腸道症狀,不少人生前並沒有胃病病史,這是心臟病發作的信號之一,腸胃不適是因為心血管出現異常。動脈由於脂肪沉積物堵塞將會減少甚至阻斷血液傳輸給心臟,而這會引起心絞痛。
【預防篇】
預防遠勝於治療。導致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腦卒中(腦血管病)的主要因素有:年齡、性別、族裔、血壓、血脂、血糖、吸煙與否。
跟心腦血管疾病、猝死相關的其他重要因素有:尿蛋白量、腎臟功能、規律運動與否、飲食特徵、心血管遺傳性病變等等。

一:目前並無很理想、較為準確的預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辦法,但有相對可接受的預估風險計算器。
可以參考美國或歐洲的「未來10年心血管病風險計算器」來預估風險。但特定人群的狀況可能會被低估,因為目前沒有把吸煙的量、尿白蛋白量、腎臟功能等考慮在內。醫生應根據風險計算器而計算出未來風險的高低,然後根據情況來選擇是否使用藥物控制血壓、血脂、以及口服阿司匹林。
- 廣告 -

二:戒煙、控制血壓、調血脂、尿白蛋白量、降低心率、糾正貧血、避免缺鐵對心臟有益。
首先應考慮生活方式的調整,比如少鹽、多運動、適當的食物選擇,然後在平衡風險的情況下選擇藥物來預防疾病。

三:盲目使用降血壓藥物、調血脂藥物、阿司匹林會帶來副反應,但卻沒有得到足夠好的收益。
須知,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在老年人群體中高發、阿司匹林越容易導致胃出血;年齡越大,調血脂等藥物的副反應就越常出現、且越嚴重。
所以,心腦血管疾病的「預防性藥物干預」應先評估風險,從而保證「收益/風險」最大化!

【治療篇】
一:時間就是生命,時間就是心肌。冠脈再通是越快越好;這是急性心梗治療的核心。
一旦出現心肌梗死,則應盡快打開閉塞的犯罪冠脈。但高質量的冠脈再通也很重要,所以時間許可則盡快冠脈介入打開閉塞冠脈(即PCI手術)。時間來不及則先溶栓,然後轉運到有冠脈介入手術的醫療中心。
如果冠脈旁路植入手術(CABG)速度足夠快,能趕上PCI。那CABG也是值得選擇的,尤其是左冠狀動脈主幹(作為罪犯病變)或冠狀動脈三支病變,但速度仍是優先考慮。

2:抗血栓(Aspirin阿司匹林、Clopidogrel氯吡格雷等)、調脂(Atorvastatin阿托伐他汀鈣)、降低心率減少心臟氧耗(β受體阻滯劑,比如Carvedilol卡維地洛)、保護心臟的降壓藥(Ramipril雷米普利)等都是必須的。如果有PCI,必要的抗凝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結局。
3,有心衰者要利尿、積極擴張血管,減輕心臟負荷,部分病人可能需要用到器械輔助。劇烈胸痛者應使用嗎啡止痛、緩解焦慮緊張;但非劇烈胸痛者不宜用嗎啡。
希望各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,如果出現異常症狀,記得即時就醫!
相關貼文:
- 廣告 -